Search


《仙后》(Spenser’s Faerie Queene)是英國詩人艾德蒙·斯賓塞(Ed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仙后》(Spenser’s Faerie Queene)是英國詩人艾德蒙·斯賓塞(Edmund Spenser,1552/3-1599)晚年期間,分別在1590年和1596年出版的未完成史詩。在形式上,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因其篇幅之長而著名,其詩體更是斯賓塞所獨創,因其與眾不同而被人稱之為「斯賓塞詩節」(Spenserian stanza)。《仙后》這部作品的世界觀是以亞瑟王傳奇作為其基礎,也予以傳達對基於亞瑟王時期騎士精神的嚮往,故事內容講述的有對騎士之各種德行(聖潔、節制、貞潔、友誼、正義與禮貌等)的考驗、與惡龍對抗等故事。史詩詩句之其中寓言想表達的是,有對當代著名的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的讚揚,同時也暗含當時宗教紛爭和改 革以及政局的隱喻。

另一種不同的形式,布里托瑪也得以磨練了她的貞潔之德。她已經有力量去抵抗慾望,但卻尚未準備接受愛情。當她在一個魔鏡中看見了未來丈夫的影像,她感覺到了愛情。她學會了聯合貞潔去抵抗積極的愛情,這是斯賓塞所認為的,真正的基督之愛:節制。此時,瑞克勞斯造成了自己的錯誤,(展現了一種的不聖潔生命的後果)。並非布里托瑪而是在第三冊中的其他角色表現出放蕩生活的破壞力。斯賓塞在他的序中說明,他的目標是展示一個有美德的人應該怎樣生活。第一冊和第三冊的主題共同形成一個思想,如果它要成為真正的基督徒美德,那麼我們純粹的美德必須增長或轉化。斯賓塞非常重視受造物的天然本性;他表示,薩梯爾(慾望本性)、獅性,和許多人類性格,有朝向善發展的自然傾向;然而,他在作品中一致性地表明它們在面對最大的邪惡時的失敗。而這些邪惡只能以基督徒的良善來擊敗。

作為一部詩體的作品,《仙后》的題材既不是原創的,也不全是非凡的;但斯賓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意大利文藝復興詩人,阿里奧斯托(Ludovico Ariosto, 1474-1533)和塔索 (Torquato Tasso, 1544-1595),以及中世紀的經典作品,如《玫瑰的羅曼史》和《埃涅阿斯記》。正因為混合了上述詩文來源和高尚寓言的作品,才使這部作品成為獨特和卓越的。史賓塞能夠採用表面的羅曼史中的意象、宮廷愛情故事、和悲壯史詩,並給予它們在這部作品的脈絡中的真正重要性。沒有一個意象在史賓塞的筆下是不具有重要意義的,而這也給予《仙后》豐富性和被高度評價為英語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。

至於圖中所顯示的這套全六本的叢書,則是在1894年至1897年期間由托馬斯·J·懷斯(Thomas·J·Wise)編輯並出版的古插畫書,書中的插畫是由英國書籍插畫家兼藝術家瓦特·克蘭(Walter Crane ,1845-1915)所繪製。瓦特·克蘭曾被譽為當代最為多產且頗有影響力的兒童書插畫家,他生於蘭開夏郡利物浦,是同為藝術家的父親托馬斯·克萊恩的次子。瓦特·克蘭最早的著作是17歲時所繪的《夏洛特的夫人》,甚至獲得機會得以在皇家藝術研究院展出。同時,他也開始與印刷商埃蒙特·埃文斯(Edmund Evans,1826-1905)合作一起出版各種童謠和童話故事類的童書,由他提供插畫。除了《仙后》是瓦特·克蘭於近晚年時(1894-1896)才完成的插畫書以外,他也曾繪製了《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》(1873)、《快樂王子與其他故事》(1888)、以及《亞瑟王傳奇》等各種故事書。他於1904年榮獲皇家文藝學會頒發的艾伯特獎章,最後於1915年在霍舍姆(Horsham)以69歲的高齡離世。

圖.文提供/東西均工作室


Tags:

About author
台灣有什麼?1980年代,台灣錢淹腳目,台灣「樹小牆新畫不古」,台灣人四處點鈔搜購深藏…… 30年河東之後,台灣樹大了,牆舊了,畫已古舊,錢流改道西去,台灣還剩下什麼? 「價格」跌落之後,「價值」漸漸顯現。台灣小而美,小是我故意的;美是多元豐饒所造就。 島嶼這樣,閱讀這樣,藏書也是這樣。別人藏的是價格,我們藏的是價值;別人要的是千山萬壑,我們求的是春風似友。 作為一種知識的載體,藝術的實體,文化的微物,書籍自有其迷人魅力,藏書文化的積累,紙本書的慧命延續,此正當此時。 春風似友冊為媒。人間猶有未讀書。
古籍·展覽·拍賣
View all posts